「退休30年,有了新日常」
85歲的老廠長,如今有了新的日常:在釘釘參與村民議事。退休30余年的他說:“有了釘釘,讓我們更有參與感,也給村子帶來了很大的方便。”
「“釘”一下,路燈修好了」
奶奶們說,“以前,路燈壞了,只能等。
現在用釘釘,'釘'一下,馬上就有人來修!能隨時隨地聚在一塊兒,嘮嘮家常。”
「綠水青山,“釘”出來」
“村里人‘靠水吃水’,去地里或者別的地方干活,回來就在河邊洗一洗,大家聚在一起還熱鬧。之前看到河里有垃圾,也不知道找誰,現在用釘釘,一鍵就能解決。”
小事不用出村,大事不用出鎮,借助釘釘,臨浦鎮實現了數字化的治理,讓百姓無論何時何地,辦事能找到人、找對人。
這是臨浦故事,也是數字新基建帶給我們的「新區縣故事」。
「復工加審批,2天就解決」
蔣明輝是一家物流企業的老板,他說:“疫情期間,公司經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。企業復工需要打復工報告,層層審批,獲取復工資格并不容易;區里用釘釘搭建了政企聯盟平臺,復工加審批,2天就解決了。”
「“找得到人、辦得了事”不是一句口號」
老吳是建鄴高新區的樓宇抗疫聯絡員,在建鄴區統稱為“小莫”,是區內企業的“全能管家”。“因為疫情,很多企業偏離了既有的經營軌道,迫切復工的不在少數,我們迅速通過釘釘搭建政企平臺,讓企業真正找得到人、辦的了事!”
「一個釘釘就夠了」
在建鄴區做了13年企業服務工作的小林說:“以前做服務,要靠人!先要手動搜集企業訴求,一搜集就要上萬家,再喊人過來開會;現在釘釘‘一鍵收集’、在線發布各類培訓信息。給很多區內的企業做培訓,一個釘釘直播就解決了!”
一頭連接企業,一頭連接政府,借助釘釘,建鄴區構建了新型政企關系,有效提升了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。
這是建鄴故事,也是數字新基建帶給我們的「新區縣故事」。
「用釘釘,終于不用跑斷腿了」
巴東縣的蔡家村,山高路遠,地廣人稀。村里的書記老楊說:“以前每次入戶走訪摸排、去政府辦事開會,都要在山里兜兜轉轉一大圈,精力全耗在路上了,現在用釘釘,終于不用跑斷腿了!”
「不用出山,事就辦成了」
在大山里住了一輩子的張大爺說:“以前老百姓辦個戶口,要翻過好幾座山,往返就要2天,路費、餐費、住宿費要三、四百塊錢;現在用釘釘找政府辦事,不用出山,事兒就辦成了!”
「曾經的貧困縣的“華麗轉身”」
縣里每年的各項會議,資料沉淀下來特別多。工作人員小張說:“以前紙張的復印費、打印費高的嚇人,開會前發現有問題,材料需要全部重印,成本特別高。現在,釘釘把'無紙化辦公'帶來了!”
山溝溝孵化了新思路,百姓辦事更便捷了,政府的政務工作也更得心應手了。釘釘,用數字化讓小鄉村生長出大智慧。
這是巴東故事,也是數字新基建帶給我們的「新區縣故事」。